螺旋缠丝与太极内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

正雷太极书院陈正雷老师授课中

        陈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讲:“太极拳.缠丝法也。”“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心劲一发,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日内劲。”“内劲何发何引?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陈氏太极拳图说》)。

       当代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也特别强调太极拳的“缠丝劲。”他常说:“陈氏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缠丝,四肢上下非逆即顺。阴阳变化的运动形式都是螺旋式的。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非圆即弧,绝没有直来直去的,例如胸腰的立体螺旋、四肢的顺逆缠丝等。”

      螺旋缠丝劲在陈氏太极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

      螺旋缠丝劲有很多种,如进退缠、左右缠,大小缠、前后缠、里外缠、上下缠、顺逆缠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顺逆螺旋缠丝劲。

      缠丝劲是以心意为引导.丹田为核心,中气入于骨缝.行于肌肤,循经走脉.螺旋缠绕,一动周身无有不动,呼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五脏百骸同时而动.阳气充满全身,内气由丹田发放到四梢;一静四肢百骸相随而静.阴气流遍全身.内气由四梢回归丹田。表现于外是螺旋缠绕,表现于内是顺逆缠丝的内劲。

      因此,螺旋缠丝劲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正雷太极书院陈正雷老师

      什么是顺缠丝劲?

      心领意随.丹田为核心.腰为主宰,内气内劲引动肩带肘、肘带手里合、下引顺缠。动作为静、合、引、收、沉;拳法为引化、蓄势:劲别以捋、采为主。顺缠时.表现在上肢手掌是塌掌根、小拇指领劲向大拇指转动,掌心向上向里.突出小鱼际:表现在下肢.脚跟着地脚尖外撇;表现在膝是膝盖由里向外向后旋转;表现在胯是先下沉,然后向外向后螺旋转动;表现在臀是臀部螺旋下沉、并向下向外向后螺旋转动;表现在腰时.左右腰的螺旋缠丝是相反的一一当腰向左转时.右腰是螺旋向下向里向前向左的顺缠丝(左腰是螺旋向上向外向后的逆缠丝);表现在腹部的螺旋缠丝是丹田和命门前后相吸,腹部往里凹:表现在双眼的顺缠,是顺势而视。呼吸为吸气,丹田之气由四梢复归丹田。

      什么是逆缠丝劲?

      心领意随,丹田为核心.腰为主宰.内气内劲引动肩催肘、肘催手外开逆缠。动作为动、开、发、上升;拳法为发放,劲别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等。逆缠时,表现在上肢手掌是塌掌跟,大拇指领劲向小拇指转动,掌心向下向外.突出大鱼际;表现在下肢.脚是脚跟内侧着地(如横向或斜向铲步)、脚尖内扣;表现在膝是膝盖里扣.由外向里转;表现在胯.胯部向外向前向上螺旋上升的转动;表现在臀是臀部向外向上向前的螺旋转动:表现在腰时,左右腰的螺旋缠丝是当腰向右转时.右腰是螺旋向上向右向后的逆缠丝(左腰是螺旋向下向里向前的顺缠丝);表现在腹部的螺旋缠丝是丹田、命门前后相撑.腹部往外凸;表现在双眼.是逆势而视。呼吸为呼气.丹田之气由内向外发于四梢。

      左右转腰是在心的一念动静和腰部螺旋缠丝之中完成的。心之一念动.丹田、胯臀螺旋缠丝、内气内劲催动腰部并带动四肢前后左右旋转;心之一念静,双胯放松.胸向正前.呼气下沉,上中下三丹田中气贯通,内气内劲牵动腰部和四肢百骸相随而静。腰部向左右各转动一次,丹田带动腰部螺旋缠丝.其内劲行走的路线横切面恰好是一个横“8”字。

正雷太极书院陈正雷老师授课中

      演练陈氏太极拳,手掌或拳头或臀或腿或腰的动作,不是简单的翻转和来回的摆动,而是心意主导、丹田为核心、腰为主宰、外形螺旋转动以及内气、内劲催动四肢百骸螺旋缠丝运动的结果。

      以陈氏太极拳的云手为例。腰左转、插步云手时.下肢是重心左移.左胯左臀螺旋上升、向前向上螺旋逆缠;右胯右臀下沉、提右脚向左向后螺旋顺缠、插脚到左腿后侧;同时上肢是左掌先螺旋顺缠上穿到右肩前再塌掌根变逆缠走上弧向左云手.右掌先螺旋逆缠下沉到右胯前再变顺缠从腹前向左横切至腹中线止:眼看左前,为顺势而视。

      腰右转开步云手时.重心从左移到右.下肢是左胯左臀下沉,先顺后逆、左脚脚跟内侧着地向左横铲一步,右胯右臀螺旋上升、先逆后顺缠;同时上肢是右掌先螺旋顺缠上穿到左肩前再塌掌根变逆缠走上弧向右云手,左掌先螺旋逆缠下沉到左胯前再变顺缠从腹前向右横切至腹中线止:眼仍看左前,逆势而视,为逆缠。

      左右云手时,心意主动,丹田为核心,腰为主宰.内气引领上下肢虚实变换、螺旋缠绕.内劲催动肩、肘、手、腰、膝、胯顺逆缠丝.从头至足.手眼身法步环环相扣,所有动作是以丹田为核心、内气催动内劲带动全身螺旋缠丝完成的。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