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为主宰如车轴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掤、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先练均匀,先在一个较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再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
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以心行气是要用心不用识,识是以思想分别为体,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点我认为是能否在太极上登堂入室的关键。可是不太易懂。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练拳先要体会人我天地为一体的状态,这样慢慢会体会到人与万物相容而轻,但腾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钻再弹起的状态。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开始。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之开合不能从某一处练起,必须全身一开合,功夫练到细微处,浑身上下处处都开合,若无开合处必是僵劲未化。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着,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拎腰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
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是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
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定步推手决不是打轮,掤、捋、挤、按要认真,此四处是最难保持在太极的原理下完成的。此关一过自然能应付散推,要记住千变万化都是从规矩中化来的,不是学来的,但规矩一定要明师教,规矩一错,背道而驰。拳架所练成的习惯在推手及散手中实践,不自在处,问题必在拳架,这要过来人常在身边指点。
打人能跋根这在实力悬殊的状态下,有很多人会表现出来,但是否是和神气一动,彼如弹丸而出,是质的区别还是量的区别?若是量的差别那你离内家不远;若虽能将人跋根击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畅,浑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击劲,离内家拳尚远。我的前辈师长有一句话:太极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请各位细细品尝。

微信图片_201911031959092
实际上太极拳发人用拔根两字很不妥,应该是在擎、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发放之时哪里还有根可拔?若对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顶抗之病。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后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转换是指一切的多(S调头),折叠是方法。

微信图片_20191103195909
蓄劲时顺转,发劲时逆转。这是在腰能指挥全身后必须的一个锻炼内容,实际上中间还有一个S调头,使蓄劲时顺转鼓荡而开,至对方落空时我劲方为蓄成。S调头后逆转神气相会而合。能合之劲成倍于不合之劲。功夫成后,此过程渐渐淡化,终归无形。但无形之中一样也不缺。就是至一触而发也不出此。
S调头之事,应该是练至腰为主宰,命门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练习神气调度的方法,可能必须口传方妥,说出来要搞错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调头,没有两种,千万练拳不要复杂化。如未到腰为主宰的地步,S调头只是扭腰而已,当然也可练,只是没有实质作用熏陶而已. 普通的可说是对方落空时,就是我调头处。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蒿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掤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肩,胸口等处僵劲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
腰力充沛是无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掤、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身体的感觉各不一样,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会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则,了知一切觉受都是过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体味。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余按:此文为任刚先生对爱徒所传,以“腰为主宰,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为主题委婉道来,言恳意切,确为真太极也。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