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上虚下实

 

一、上虚

作为一种技击术,一般而言,多是上身首先与对方接触。这是攻防的开始。太极拳的根本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这一原则就决定了太极拳在与敌初相接触时,应采取掩盖我实、探彼虚实的策略。对应于这种策略的不二法门,只有虚己待人。

 

 

 

虚己待人,以掩己虚实

 

交战之初,最忌“我不知人,人却知我”。这是一种战略层面上的大事,万不可轻忽。相反,应力求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要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虚己待人。虚己,也即空己,使自己空空如也,造成敌手对我的感觉是“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谈太极拳推手》)敌要向我发力,却找不到发力之所,无论发向何处,都找不到落脚点,徒劳无功。这就是示人以虚,示人以柔,不硬碰硬,成功地掩藏了自己。老子曰:“柔也者,道之用也”。“大道”得以施行、发挥效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柔。人往往追求强大自己,刚强自己。而事实上,又往往需要先虚柔自己。虚柔是宝,守柔曰强。敢示人以虚柔,是真正的强大,正所谓外柔内刚。

产品图03

 

 

虚己待人,以听准彼劲

 

虚己待人是手段,不是目的。所谓待人,是待人之发力。彼不发力,则彼之虚实不为我所觉察,只有当彼发力时,我才有可能捕捉到彼的发力方向、大小,这就是太极拳所特别强调的“听劲”。“听劲”是一种侦察,一种摸底,一种投石问路。这里正体现了太极拳的高明之处,不先出手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也就是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所言:“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待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武禹襄说:“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十三势说略》)所谓“手先着力”,即手如身体之门户,是前沿阵地,自然要首先与对方接触上,形成一个着力点。接触点连上以后,不能盲目用力,而要求“随即松开”,就是不施力,沾连粘随,旨在静听彼劲。而如果没有着力点,也就没有后面的听劲。

 

 

 

虚己待人,以化解来力

 

通过虚己待人,使彼之力充分暴露,然后因势利导,顺力牵引,达到化解彼之来力的目的。这时我并没有做什么,似乎只是一种老子所说的“无为”的状态。但就在此“无为”虚己之际,彼之行踪已完全为我所掌握,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不顶不抗,缘彼之来力将彼引向空处,使彼力落空即可。当然我之力若果然大彼数倍,那么直接硬顶硬抗亦未尝不可,但那就成为另外一个问题了。太极拳所研究的,是用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如何达到最大效果?就是以“听劲”为核心的“信息战”。所以所谓的虚己、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撇开蛮力,另辟蹊径,准确把握信息,预做谋划,引进落空,达致“不战而屈人之兵”。

 

 

 

虚己待人,以化而后发

 

太极拳终究是一种技击术,所以尽管太极拳虚己待人,不轻用其锋,乃是其智虑深远,以避免错用其锋。一旦摸准敌情,则当机立断,一定会化而后发,甚至边化边发,化发合一,达至致敌于败的最终效果。所以,虚己待人之虚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假象,一种表面现象,真实情况是外虚而内实,外柔而内刚。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卦象正是这种典型形象。 柔化刚发:外柔以化解来力,使彼力落空;内刚以排山倒海,使彼无可逃脱。而虚己待人之待又是在等待时机:“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人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李亦畲《五字诀》)。

 

由以上四点分析可知,“虚己待人”之妙用大矣哉。

 

 

 

二、下实

 

下为人之根基,亦为拳为根基。根基牢则拳高,根基不牢则拳低。根基牢的重要标志就是下盘要实。

 

力先往下走,逆向而动

 

老子曰:“反也者,道之动也。”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书法中这种逆方向而动的方法最典型,太极拳概不外此。观树木之生长,树根越深,树干之生长才能越高。郑曼青说:“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力往下走,就是要“接地之力”。力往下走得越深,人之根基才能扎得越实,拳法的大后方才能越安全。离开了大后方的坚如磐石,自身未稳,再高明的拳法也将变成空中楼阁,成为花拳绣腿,不得施展。所以“接地之力”是练拳的第一关键。

 

 

 

力再往上走,源源不断

 

力与地相接之后,夯实了行拳的根基,然后再往上送往前沿阵地,一节传一节,节节贯穿,直至传到手上。这样手不自动,而力量却是全身之力的集中和体现。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身法、步法、手法等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一处不得法,力量的传递就将会受到影响,走一路丢一路,走到手上(或者其它发力点)时已大打折扣,所剩无几,成强弩之末了。从运送力量上行这一角度出发,就容易理解太极拳为何要求放松了。不放松,力量在运行过程中就容易被消耗掉。若做到“满身轻利顶头悬”,则力量上传的道路将会一马平川,畅通无阻。

 

 

 

力浑厚饱满,坚不可摧

 

耿毅为杨澄甫题词:“其沉着重于泰山”,正是其下盘稳固,劲力浑厚饱满,坚不可摧的生动写照。这是力量先下后上的结果,这样的力量沉而不浮,令人无懈可击。例如唱歌:若唱歌直接从嗓音发出,则羼弱尖细,称为“假声”;只有先向下走,将声源接至丹田,再向上发声,才能浑圆厚重,称为“真声”。二者之根本区别,在于有根和无根。练武之人为了打好根基,于是派生出站桩等专门功夫来。桩功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接地力”的功夫。好在太极拳本身也是一种桩功,一种活的桩功,行走的桩功。只要练拳得法,即可兼收既练桩功又练拳法之双重效果。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