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气”否?太极拳的气

一、太极拳与气有无关系产品图03

《十三势行功心解》真的不谈论气吗?其实,该文中谈论气的话诸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气以直养而无害”、“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沉入骨,神舒体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人脊骨”、“气若车轮,腰如车轴”等,谈论气的话有十处之多。这就说明气在太极十三势行功中非常重要。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则另有他意。

 

其他拳经拳论谈气吗?在诸多拳经拳论中,谈论气的话也很多。如《太极拳论》中有“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经》中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十三势歌》中有“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净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真义》中有“翻江闹海,元气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周身大用论》);“流行于气,呼吸于肺”(《十六关要论》);“务使气敛入骨”,“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运气也”,“炼气归神”,“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升”(《五字诀》);“气遍周身,分行上下(贴于脊背、沉于丹田)”,“意气相连”(《太极拳基本要点》)。陈鑫语录中讲“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老拳谱中讲“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三寸气在千般用,三寸气断万事休,等等。总之,太极拳内功要气沉丹田,气达四梢,气贯任督,气行经络。

 

从以上诸多言论中,可以看出:太极拳与气密切相关。行拳以采先天元气,运气通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达虚,炼虚合道。太极拳须以意念领气为主旨,导气令和,气充神全,方能起到祛病疗疾、养生延年的最佳效果。因此,自古传承至今的太极拳是很重视气的。如果太极拳“不在气”,也就不叫太极拳了。

 

二、古代先贤关于气的论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之干扰,可保人先天之“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修炼太极拳有术者,可“老来炼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融、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知北游》中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就是生天、生地、生人,是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的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德经》是修炼太极拳最早、最高的哲学理论。老子即是发现宇宙真理的祖师。

 

《黄帝内经》论气:宇宙本体就是元气,其正常转化,人体健康,人寿年丰;如果出现异常,人会生病,甚至死亡。人元气充沛,则疾病不生。正气虚弱,则感受外邪。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以应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讲:“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形乃困缚。”故《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黄帝内经》中讲述了人体健康、疾病轻重与自然气机的升降开合息息相关,这些都为人修炼养生、采气提供了基本原理。

 

太极拳体现了黄老道四时阴阳的思想,行拳可调摄精神、增强元气。人抗病力强。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否则疾邪生。故春秋后期著名医学家扁鹊说:“不顺四时,不令五味,而疾生焉。”

 

中华养生功700多种,其各派之功理功法及丹道经书,没有一家能超出《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的原则。独树一帜的太极拳,同样也不例外。

 

太极拳属高层次的内功。“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故太极先哲对气十分重视。

 

三丰禅师在《太极道诀》中讲,“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人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明确讲了太极拳必须“聚气”,即聚先天之气。如何聚气?炼功时,以丹田由外向内收敛,使之聚而不散。并以意贯通全身,将气敛入骨髓,发动肢体运动。聚气与敛神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聚气敛神、养心定性,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气聚神敛,长寿之道也。因此。古代先哲先贤,对聚气、养气、采气、运气都十分重视。黄老道“四时阴阳”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已充分体现出来。老子的《道德经》是太极拳最高最早的哲学理论;《黄帝内经》是修炼太极拳的根本原则;各位太极拳先贤大师,也为修炼者留下了太极的经典拳论和行功道诀。

 

三、练太极拳怎样炼气

 

气与精和神是什么关系?形为拳,气为功。拳练筋骨皮,功炼精气神。拳功合练,内外相合,为太极拳之真义。太极拳以炼精气神为主旨,气化论是太极拳的基础,其基础功法是“气沉丹田”,基本功法是“抽坎补离”法。精是生命的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精生气,气生神,神驭身形。太极内功修炼之法:心静则凝神,凝神则气静,气静则精化,精化则气充,气充则神全。故行拳须“静中触动动尤静”,以意气发动肢体,将既定十三势表现出来,才能体现太极拳之真义。故三丰祖师在《太极道诀》中讲,人之一生,“精气神”消耗太多,全靠修炼补养,“莫待风波坏了舟”。精、气、神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自然呼吸是通过肺和鼻来完成的,要求呼吸深匀细长。呼吸就是开合,呼时气外出则为开,吸时气入内则为合。呼吸有大呼吸、小呼吸,有明显呼吸、隐幽呼吸,有先天呼吸、后天呼吸等等,行拳走架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等等。行功仰掌可采天之阳气,俯掌可吸地之阴气。行拳随呼吸而开合,与外界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人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故《内经》中讲:慢运勿慌,“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气与经络窍位有没有关系?太极拳幽隐的细微呼吸,是以心肺为动力,以经络血脉为通路,靠血液、淋巴液、组织液,把清新之气送到全身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的每个细胞之中;同时又把全身细胞吐出的污浊之气带回肺泡之中,由气管从鼻孔呼出。呼吸气功叫“调息”。“调息”的目的。是要取得先天元气与后天胸中之气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先后天一元化的整体。这种“调息”。是通过打通任督二脉,循行“小周天”,以及循行十二正经的“大周天”完成的。故气与经络窍位同人之健康息息相关,经络根源于脏腑,脏腑依赖于经气,经气依赖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即先天元气。元气使人趋向健康。一身轻安。

 

老拳谱讲:“拿住丹田综内功。”丹田即窍位,又叫穴位,拿住即把握、意守之意。要求行功时丹田内转,丹田呼气阳上,丹田吸气阴下。行拳时须拿住丹田,才能炼内功,祛病养生效果才更佳。

 

上述简日“循经守窍,导行行气”。三丰祖师叫“以意运化经络”。杨公澄甫说:“经络不闭则气通。”陈鑫讲:“凡经络皆有益于拳。”要得太极真谛,必须舒畅经络。故陈鑫告知习拳者:“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索求。”当然,这是对太极修炼至深者的要求,一般人只要做到行拳时心息相依、心静息调、求得健康就算不错了。

 

四、怎样防止滞气

 

1.“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的真实含意:1994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一书第10页中讲:“有人说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略视之,气为无用。不知该处所讲的气,是指人体呆滞之气,或浮躁之气,也或发怒的暴气。这种滞气、浮气、暴气,在发功时双足虚浮,重心不稳,所以说无力。”

 

“滞气”就是练功中出现了偏差,气功家叫“着魔走火”。出偏轻者滞气,进而血瘀,重者甚至精神错乱。

 

太极拳阴阳相生、静动相兼,阴阳互补,多余则泄,不足则补。行拳“拳动顺时,容色和悦”,滞气等偏差极少见。故曰:“形顺”则气通,“形悖”则自滞。

 

2.滞气的原因:一是行拳走架未“换劲”。二因意念守窍着意过浓,且无医学常识,不知经络血脉走向所至。三为私心杂念作怪,执意追求练功效应。总之,练拳出偏差而滞气,是由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贪嗔痴慢凝五素,进而酿成心肾不交、失心走火,气机运化失常,新陈代谢污浊之气难以排除,从而形成滞气等诸般怪症。

 

3.怎样防治滞气?学拳先学德,德高功自深,仁德之人多寿。养生先养心。心静清气生。精华滋养,养形养神。故曰行拳“先在心,后在身”;常保心态平和,切忌动怒生气,万事须包容。太极拳是注重内养的功法,非“气人”的气功;练拳时应不刻意追求练功效应,行拳应顺其自然,先求其象,后得其气,要勤诚修炼,水到渠成;练拳者要有武德,尊师重道,谦虚大度。常言道:“太极如登万重山,老师话语是指南”,“太极十年不出门”。故老子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万一滞气,不必惊慌失措:轻者旋腰、抬背、擦胸、揉腹即可缓减治愈;重者暂停练拳。以免滞气加重,适时针灸或服以汤药即可解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