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身法

1、何谓太极拳身法?对练功习拳重要吗?

答:太极拳身法指练太极拳时以腰为轴,配合四肢活动的方法。对练功习拳势较为重要的。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对此说:“身法在太极拳中气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指人的中部,即从颈项肩背之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包括颈项、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虚领顶劲、涵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收臀、尾闾中正,均针对中部而言的。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有不少明师拳家把身法延伸到下肢,身法其实就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意气与劲。身法靠全身主要关节运转,肌肉协调收缩,以意带动,“形神合一”来实现。无论打拳和推手、散手以及器械,都要重视身法上身才能步入正道。

 

2、太极拳身法在经典拳论中哪些话是说身法的?

答:太极拳宗师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身须中正不偏,能支撑八面”。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言》中提出了“尾闾正中神贯顶”的要领。

 

 

3、上身头颈、脊背笔直于地之姿势动作是唯一的立身中正吗?

答:有些人认为身板笔直之拳势动作才是唯一的立身中正,不少练国标竞赛套路的人打拳都是身板笔直的姿势动作,但是在练中却有脚掌发飘、挺胸、胯往前顶把力压在膝盖、膝盖往外翻到脚内侧没劲等拳病,由此造成下盘不够稳,我和弟子们印证试过,只用一点劲力就把那些人推按失重往后跌了。站稳重心定是立身中正的主要目的之一,倘若拳势动作的重心不稳了,那样僵化有拳病的“中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啊?按我来看,没有拳病的躯干笔挺之拳势动作,固然体现了立身中正;然而尾闾中正的上身前俯之拳势动作,未必有违立身中正的技术内涵。

 

4、何谓“立身中正”?

答:何谓“立身中正”?我认为:“立身”是指走架打手之前要调整好身体姿势,重在处理协调好意形诸方面的矛盾冲突;“中正”不是指姿势的上身笔直,而是重在内涵,指身体内部的对称、平衡、沉稳,非简单的形态之谓,其中有“中和”相关的内涵,目的是:一是守住重心中线站稳;二是有助于拳势行气用劲;三是有利于姿势自然,也有益于放松,倘若姿势不自然,放松不够好,哪能符合“中正安舒”呢?倘若立身不中正,那么劲力就不能顺达,圆转变化就不会轻灵。“中正”是一成不变的吗?我看不是,它要随着技法的需要而变化,随着守中功夫的变化而变动。“立身须中正安舒”的练法是要正确协调形、气、劲、神之间的和谐统一,周身内外一家了自然会“安舒”,其目的是为“八面支撑”服务,也是为了静态定势和动态拳势的时时中定。对于入门阶段而言:“立身中正”是凭啥立身而得中正?是要凭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尾闾中正等技术要求而立身,其中“尾闾中正”尤为重要。要知道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谓之“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的根基还是在于脚的阴阳变化,所以要重视练习。还要凭调整身体重心和协调身体平衡的手段而立身,凭八面支撑、时时中定的功夫而立身。

 

 

5、什么是“八面支撑”的东西?

答:“八面支撑”是太极拳身法中的重要要求,不仅推手训练中要贯彻,就是拳架练习中也要贯彻。“支撑八面”有形体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的对拔松开支撑,就基本能做到“八面支撑”。还有知道八面不是单指八个方面,而是指从内向外360度松开撑圆,有如充气般的立体膨胀。撑圆不宜用拙力向外推,膨胀也不宜努气鼓胀。撑圆、膨胀要如太极拳明师王壮弘所说“也是靠地心引力,掺杂其他的力就不好了”的那样,不仅指肢体舒展饱满,八面撑圆,而且指宽松身心、扩大包容、加深涵养,是从肢体到精神的全面修炼。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内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拥、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可一触即发。对拔不是越多越好,松开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中的对拔和恰到好处的松开,练拳求“中”较为重要。太极拳宗师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第一阶段是尽量在定势动作追求八面支撑身法。第二阶段是尽量在动态过渡的拳势动作追求八面支撑身法。

 

 

6、“外三合”是怎么样的练法?与身法有关系吗?

答:吸收了多元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身法中内有类似形意拳“外三合”的技术要求。“外三合”是部分太极拳家吸收为身法在外形姿势动作中的技术规范,“外三合”与身法有关系,有助于到达“八面支撑”之目的。就是在打拳时,要求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相合,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但不是绝对的。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有些人打拳练到“搂膝拗步”时,前弓腿膝盖倾到脚尖,甚至超过脚尖,这样就会使胯不能与肩相对,较易造成伤膝,这正是有些人说打拳膝痛的原因之一;同时手超过脚尖较多,也会使手不能与足相对,给下盘带来潜在的失重弊端,虚实转换不够顺遂,最终影响了自身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外三合”的功用有如木工师傅在衣柜方条架中的榫头打入楔子,那楔子是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体物;同理,“外三合”要在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胯圆裆之上才有实际意义,因为松腰塌胯、虚领顶劲等既是身法的要求又是架势沉顶对拔松开、身体协调的手段。

7、有人说“肩与胯合”是“剪刀劲”,有人说是“扭毛巾”,对吗?

答:所谓的“合”,说是“剪刀劲”也好,说是“扭毛巾”也好,关键的练法一是把松沉劲“合”住,二是尽量“配合协调”。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你不妨这样做一个肢体小实验来感觉一下,你往右转腰时,尽量保持腰以下的部位不动,缓慢右转,你会感觉你的左胯变得越来越不灵活的接近转“死”了;改在放松腰以下的部位,让你的左胯跟上你的左肩,同时松掉左胯,身子自然正了,而且还能获得了更大的转动空间,这样体现了“合”之“配合协调”的内涵技术。然而,能否把劲“合”住了吗?让同门人或拳友用手推按你的右胸,你松腰找肩与胯恰到好处的相合,对方来力就会被给你自然化掉了,这是肩与胯合的妙用啊。“肩与胯合”的身法之窍是肩不能主动,与胯既是上下相随完全由于胯的活动所引起的,同时又是不能完全同步的,在多数情况下,肩的被带动是要滞后于胯的活动;微小的胯动没有引起肩动也是正常的。在练“肩与胯合”时,注意体悟的是:胯为主动,肩为被动,是肩随胯动而合劲。

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