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力量有多重

 中国古人的思维好抽象,谓之形而上,重意轻形,以推理代实证,犹如国画写意,求神似而不求形象,神来一笔一一就是夸张!

“四两拨千斤”犹如国画,只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四两为巧,千斤为拙,巧能破拙,并非具体,从文字学和修辞学的角度看,也不过就是对“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巧破拙”的另外表述,是明显的文学语言而非力学论述,本不是问题,大可不必太认真。然而,在现实中却有很多人,还真的拿“四两拨千斤”当真了。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不凭空玩文字游戏,依然可以从拳论中看出“四两拨千斤”的真义和本意。

《拳经的歌诀四》中的“四两拨干运化良”,其主旨在于阐释“四两拨千斤”的现象或结果不是“四两”就能“拨千斤”。而在于“运化良”。运化者何?运化很多,但最终依然是对力量的运化,因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依然是力而非它物。再看《太极拳论》中“察四量拨千斤之句”的后面则是“显非力胜”,可以看作是对《拳经歌诀四》中“运化良”的转述或说明,也就是说,决定胜负的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运化”是否巧妙。而在《打手歌》中“四两拨千斤”的前置词则是“牵动”,在“四两拨千”中的关键是要“牵动”,之所以关键在于“牵动”二字,在我们的词汇中更有近似的描述“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有“纲举目张”和“牵牛鼻子”之说。实际上,“四两拨千斤”若要实现并获成功并不在于重量的多少和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抓住要害;攻其一点而溃其全局。所以。在杨氏的太极拳老论中就有了“发落点对即成功,,的说法,而非不用力,乃是用巧,也就是拳经拳论中所说的“手快手慢皆非似”,适时适机方为妙,太极拳所求者亦不过以巧使力,以力用巧,恰如其时、恰如其分而已!
产品图04

太极一拳,虽以太极而名,亦不过徒手的武术,拳是帔体接触的技艺,拳不能无力,拳不能较力,拳者活力而为,活力以为功,运力以为拳,太极拳亦然,力量、速度、反应缺一不可!力量包括韧力、耐力、爆发力,力量是基础,速度是关键,反应是核心。此言无虚,亦非笔者自造,太极拳“极柔极刚极坚强,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就是力量;“发劲似放箭”就是速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就是反应,拳术练用有别,练是练功,用是用技,而打的则是反应。真正的“四两拨千斤”属于科学的智者,理论源于实践,化脑子优于化身,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于提高质量和集中优势兵力,用弱中之强攻强中之弱,拳法如兵,兵贵神速,兵不厌诈,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兵魂在变,虚实以为用。拳亦如是,变幻莫测谓之神。

最后,我们再用科学对“四两拨千斤”科一下,就不难发现,其所喻示的道理并非单纯的杠杆力所能为,乃是杠杆力与旋转力的综合效应,秤亦如是,如果没有秤刀于环的灵活旋转,仅靠其砣是很难称起比砣重几倍的重量的;再如在运动几吨重的重物时,人们把重物下先放上滚杆再用杠杆去拨会显得轻松容易,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若没有滚杠旋转的配合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科学。

“四两拨千斤”于拳一理相参,蕴含着技术方法和手段,有力可以不用少用,而无力则万事难为。太极拳乃强弱之术,非弱强之法。千古一拳,拳者一劲,劲者活力而为,无力不拳,拳者学力而为,以彼之力还彼之身,加力,泄力,借力打力是为太极。

太极拳既以“四两拨千斤”为喻,那么,太极拳究竟有多重?是四两,还是二两、三两或五两呢?其实,太极拳几两也不是,太极拳可轻可重,轻重缓急,快慢刚柔为变为是,所谓“忽隐忽显进则长,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立如称准,活似车轮”,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既可“四两拨千斤”又可“千斤打四两”。拳非死物,见机而作,随机而变,太极无定式,循环本无端,太极拳最忌者莫过于死(板)而不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