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招式规范性 减少误差

 一是身法上的误差。身法上最大的误差,或者说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沉肩坠肘,每个拳友都知道要沉肩坠肘,然而怎样练才算合度?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沉肩坠肘?许多拳友,可以说几乎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沉肩坠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亮肘之类的错误。
定式时,你只需轻轻的抬他的肘,他就会动步,就会跌出去。为什么会跌出去呢?“身法八法”中说“沉肩坠肘气丹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沉肩坠肘,就不可能气沉丹田,气不能沉到丹田,就会浮在胸上,就会造成胸部不适,这不仅造成下盘不稳,时间长了,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掌握沉肩坠肘这个要领呢?
就是肘尖始终要朝向地下,拳谚说:“沉肩不在肩,在肘”,意思是说只要肘坠了,肩自然就沉了,反之,如果肘不坠,肩永远也不可能沉。
另一方面是圆裆。圆裆(又叫裹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身法要领,是跨入太极之门的垫基石。
那么,在演练中如何圆裆呢?两臀部外开,内裹(内合)的同时,两股腹沟放松内收下沉,其形如坐。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面对面交流,只需5分钟就可学会,但要练上身并固化,那非一日之功。

二是理解上的误差。比如对“尾闾中正”的理解,有的拳友从形体上理解,认为从上到下应垂直成一条直线。这个理解个人认为是不全面的,如果按这个理解,海底针以及吴式太极拳又如何演练呢?吴式太极拳的定式动作,都是倾斜的,我们能说别人不中正吗?其实所谓尾闾中正,是指重心的中正,意识的中正,并不单是形体上的中正。

微信图片_201911031959091
三是尺寸上的误差。这里说的“尺寸”,非数学意义的“尺寸”,也非用教鞭比画的“尺寸”,而是指的“同身寸”。所谓“同身寸”就是你要攻击对方那里,你手的位置就要走到那里。比如捋,捋是一手管腕,一手管肘,其尺寸就是一个小臂的距离,那么我们在套路演练中,两手就要等距离的运动到捋式结束,两手之间的距离不得边捋边缩短。又如按转单鞭的过渡动作,均要求两手等距离移动。再如双峰贯耳,两个拳头是攻击对方的太阳穴,那么,两拳之间宽度就要与自已的头一样宽,两拳的高度,就是自已太阳穴的高度,如此等等。
四是位置上的误差。手脚的摆放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劲就不能贯串,就不能实现周身一家,就是空架子。比如倒卷肱的定式,如果后手不放在后胯的位置,且指尖不向前,那么前手就没有劲道,劲就难以贯串到指尖。
又如,高探马的定式,如果后手不收在腰间,且手指不向前,前手依然无通根之劲,这样的架子就不是劲架子,是空架子,何以见得呢?通过喂劲便知分晓。练家不妨一试!便知此言不虚。套路中类似的情形还很多,就不一一枚举了,然练家不可不悟。

总之,太极拳运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运动中的误差远不止这些,在演练拳架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根据拳理拳法来抠细节,校正拳架,不断的去体悟,才会不断的缩小误差,才能不断的进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