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练太极拳中如何正确进行调身

在习练太极拳中如何正确进行调身
产品图03(一)精准性原则。
这是习练太极拳调身时的第一原则。如何达到调身精准性原则呢?一是师承。“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想真正学好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师傅。正如拳经所说:“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如果我们最初学拳养成了身型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等错误动作,将来再改拳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所谓真正懂得太极拳,是指这位师傅一定是正规地学习过某一流派的太极拳,而不是在公园或小区里随便跟一个什么人学拳就可以的。学拳不一定要找名师,但一定要选明师,这样不仅仅是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还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拳技。一位太极拳明师不单能规范我们习拳的功架,更主要的是教我们正确的拳理拳法,以避免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动作在我们的脑海中“先入为主”,从而为我们的拳技在日后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对拳照。即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因为任何一位师傅在传授武功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入自己的经验,都会对基本拳架和动作做些微调。这是无法避免的。在师傅的教导下,再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对修正自身动作的准确性极为重要。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太极拳已衍化出有代表性的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七大流派,当然还有其它分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拳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和八十八式太极拳。每种太极拳都有其相应的动作标准和规范,其拳架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陈式包含了刚劲(强烈的打击)和急速的旋转、跳跃等技巧。杨式具有“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并济,一气呵成”的特点。武式具有“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特点。吴式具有“松静自然、架式紧湊、缓缓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特点。孙式则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具有“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特点。调身时,必须符合本门拳术的这些基本规范和要求,才能达到精准。
(二)意领息随原则。
习练太极拳,调身、调息与调心是合为一体、辩证统一的,即“三调合一”。调心是炼意,即以意领气,以意行功。调息是炼气,是指自觉地调整呼吸的节律、频率和深度。调身要求达到意领息随,即以意念引导之,呼吸配合之。即“心为令,气为旗,形为势”。正如拳论所说:“人之运动,以意为始,以形为终”。又有宗师说“太极拳以外练形体,内练意气神而为道,为养生、技击、艺术观赏之术也。”杨式老谱上也有“意在形外,其体自松。形追其意,其势必速,其力必透。意比形长,力透强梁。意比形短,打人不远。手近胸膛,力透脊梁,纵透七尺,亦比短强”的论述。练拳者的意念和意识,是决定练拳者调身的每个动作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若是“意拳不明,而形意也无由而成”,证明意念必须是反映和表现在形体上,方能成其为行动,或出拳迈腿,或转身进步,才能构成外形与意念相合的拳法运动。太极拳的几乎所有动作,都要通过意念引导动作移动,呼吸吐纳跟随,从而带动气血运行。即意念是由心动而始,呼吸相随,由行动而终。比如做单鞭动作时,意念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呼吸也随着开合而动,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定点时,则觉指关节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在流注。练太极拳尤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的窗户,眼到亦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我们练功进行调身时,一定要按照意领息随原则来进行。
(三)松而不懈原则。
太极拳在调身中强调“松”,即“松腰、松胸、松肩、松肘”等等,但其要义却是“松而不懈”。“松”是指全身各关节以及肌肉筋健的放开、拉长、放松和精神上的高度松静。打拳时要求放松,不仅是肌肉、关节、筋腱等肢体的放松,意念也要放松。肢体松要做到松而不懈,意念松要做到松而不散。这样才是内外一致,周身放松。平时我们说的放松,主要是在意念支配下肢体的不紧张,一般是没有目的性的,如果受到巨大声音或外力等外界的刺激,往往会立刻紧张起来,肌肉收缩,身体变得僵硬,外力越大,精神与肢体就越紧张,肢体会更加僵硬,受力部分就会产生本能的顶抗。而太极拳的松虽然也是在大脑支配下的肢体放松,但这种松是具有一定的规则和目的性的。在松的状态下练拳,可以使身体气血通畅,轻快灵活,懂得对方的意图、劲路和应对办法。比如自己身体某部位受到外力,便通过松柔旋转进行走化,外力越大,越应该松的更好,一定要做到不顶不抗,顺势而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并能长期坚持在松的状态下练拳推手,把遇到外力产生的紧张,转变为松柔的条件反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太极拳松的涵义。懈是指肢体的疲软,精神上的萎靡。所谓懈,既无目的性,也无规则可言,是一种无意识的放任懈怠。懈时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和肌肉之间是紧的。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倾,膝懈则站立不稳。有的同志却把松理解为懈,练拳时肢体疲软,精神萎靡,显示的是一种病态,这样就失去了学练太极拳的意义。
(四)动静相合原则。
太极拳在调身中提倡动静相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辅相成,即所谓“松静为本”、“动静相兼”、“以静御动”、“动中求静”。辩证法告诉我们,动静是标示事物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的一对矛盾,用以描述事物在时空运动中的总体特征。动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能动变化性,静则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质的稳定性。动静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或属性,是相依相分、不即不离的对立统一。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静中触动动尤静”。太极拳以绵绵不断的动作来引导内气在全身运行,是以动态配合内气运转,故称动功。锻炼中以动为阳,以静为阴,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动一静就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动静有内外之分,外形指四肢及躯体,内形指心意及精气,但动与静两者不能完全分开,根据阴阳互变原理,应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静结合。静里含动,动不舍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视静犹动,静以待动;视动犹静,动以生静。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云:“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动极返静静生动,动是放,静是收,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当然,太极拳的静,不等于停,亦不等于慢,而是在全身节节松净,心无杂念前提下,力求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宁静,身虽动,气宜敛,心贵静。无论是推手或走架,都必须在动作中全身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大脑思维保持集中而冷静,心静才能使动作悠闲自在,心静才能使意气运行顺遂,心静才能使全身感觉灵敏。这种静态是贯串在动作之中,与动作的快慢无关,动作再快也同样能保持一种心灵的宁静,但与周围环境有关,环境嘈杂,心灵就不能得到安静。
(五)轻灵自如原则。
太极拳在调身时,基本步法与身法要做到虚实分明,轻灵自如;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正如拳经云:“满身轻利顶头悬”,“屈伸开合听自由”。这就是说,调身时每一拳势虽有“起承开合”之分,但四字之间不是截然断续,不是呆板的。而是连贯自如的,要做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调身走架尤其要学会知己知彼的本领,一动势就应当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既要慢匀,更要防止呆滞不放松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调身走架时,就要当作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作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要达到轻灵自如,关键是要分轻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这说明,分轻虚实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一定要高度重视,待到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双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心所欲,就能实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太极即周身,周身即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